牢記歷史 · 勿忘庫倫
——兼談大清銀行庫倫地名券
(鎮海)蔡小軍
一、史地概略
庫倫,蒙古語為大寺院之意,始建于1639年(清崇德四年),原為蒙古喀爾喀部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駐錫地。1778年(乾隆四十三年),哲布尊丹巴在其駐地設立城防,取名庫倫,意為柵欄圍起來的草場。在清代,庫倫屬于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,設庫倫辦事大臣一職,亦為土謝圖汗部中旗駐地。
辛亥革命時,當地一度獨立。1919年10月,北洋政府皖系徐樹錚將軍率軍進駐庫倫,同年11月17日蒙古方面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,呈請取消自治,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,回歸祖國懷抱。1921年,在蘇俄的陰謀策劃和公開支持下,“蒙古人民軍”武裝向駐守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,并于7月8日占領庫倫,11日宣布成立“人民革命政府”。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,改庫倫為烏蘭巴托,并定為首都。
早在清康熙大帝西征噶爾丹時,大軍云集,所有采運糧餉以及購辦各種軍需之事均需借助商人,所以曾組織了一部分商人,跟隨清軍征戰,深入到漠北蒙古高原地區,販運軍糧、軍馬等軍需物資和生活用品,同時也與當地的蒙古王公、草原牧民開展貿易。這些商人主要來自山西(俗稱“龍票商人”),史稱漠北旅蒙商。迨軍事平息后,清軍雖退回內地,但商人仍留舊土、行商貿易,于是漠北的庫倫、烏里雅蘇臺、科布多、恰克圖、唐努烏梁海等處,逐漸被旅蒙商人開發成為商賈云集的商業城鎮。
自康熙以來,朝廷共開通了從北京到蒙古的5條主干道,即喜峰口、古北口、獨石口、張家口、殺虎口5路驛站,尤以張家口至庫倫的商路最為出名,俗稱“走東口”,沿途水草便利,商旅絡繹不絕。赴庫倫貿易的旅蒙商均結隊而行,或車或駝,滿載貨物,每駝載兩包約四百斤,價值四千余元。一般夏秋時,需三四十日抵達庫倫;若遇隆冬,大雪塞途,則需七八十日才能抵達庫倫。
僅庫倫一地的旅蒙商即約有一萬余人,運來貨物以磚茶、生煙、粗洋布、褡褳布、愛國布、綢緞等為大宗,運回貨物則有老羊皮、羊毛、羔皮、馬皮、狼皮、狐皮、蘑菇、鹿茸、羚羊角等。運貨至漠北,沿途概不征稅,只有抵達庫倫后,須繳納所設的各項貨捐。按照當地買賣估價征收,每一百兩抽銀五兩。運往外路的貨物,也需在庫倫拆驗完稅,再行包裝后運至落貨地點,驗明單貨相符,不再完稅。
從前旅蒙商習慣以磚茶、生煙、哈達等品為市面交易的媒介,而輔之以生銀。到晚清光緒朝,中俄互市,俄幣輸入,蒙漢人便大量使用,使得俄幣充斥,幾乎左右市面,維持俄幣市價高至八九錢之間,致使漠北財政半入俄人掌握。朝廷有鑒于此,在庫倫東營子設立大清銀行,挽回利權,以圖補救。
二、大清銀行在庫倫
光緒卅年正月廿八日(1904年3月14日),戶部為推行幣制起見,奏請由部試辦銀行,獲清廷批準。經過一年多的籌備,至光緒卅一年八月廿九日(1905年9月27日),大清戶部銀行總行在北京成立,這是中國的第一家國家銀行。該行資本銀400萬兩(后增至1000萬兩),并在各省陸續設有分行21處、分號36處,其業務除經理國庫事務及公家一切款項外,亦有代國家發行紙幣之權。后由于戶部改為度支部,故大清戶部銀行遂于光緒卅四年(1908年)正月改稱大清銀行。
庫倫分行(簡稱“庫行”),成立于光緒卅三年(1907年)九月,址設庫倫東營西街,下轄烏里雅蘇臺分號??傓k有谷如墉、趙曾棣,經理王秉鈞、田俊卿,協理田俊卿、杜受征,先后任職時間各有不同。該分行自成立后,即發行紙幣:其銀元票流通額約數十萬至百余萬元不等,最高在宣統三年時達到171萬余兩;銀兩票亦有發行,但為數甚微,迄今亦未見實物。此外,該行還鑄造過50兩一錠的大元寶。
大清銀行發行的“庫倫”地名銀元票,可細分為兩套:
第一套是“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”,光緒三十三年版,分壹圓、伍圓、拾圓三等;
第二套是“大清銀行兌換券”,光緒三十四年版,分壹圓、伍圓兩種;
辛亥革命后,該行紙幣被徹底收回。其后,大清銀行庫倫分行由中國銀行接收繼承,并劃歸張家口分行管轄。